沒事別想不開去買鞋

我有個男性友人,愛鞋如命,跟老婆出門逛街,總是必買鞋子回家,對鞋癡迷的行為,差不多與《慾望城市》中的靈魂人物Carrie Bradshaw不相上下。但他卻常常買鞋回家,沒幾天就後悔。

第一次踏進他家大門,可讓我大開了眼界,兩排特別設計的實木收納鞋櫃,沿著玄關走道兩側,一直延伸到盡頭,不定神一下,我還以為自己走到了貴婦百貨的頂級紳士鞋專櫃。櫃上擺滿五顏六色的各式鞋款,佐以氣氛燈光,有如這家主人收羅來的奇珍異寶,每雙鞋子都像藝術品一般,賞心悅目。正當我嘖嘖地讚嘆不已時,他卻長歎一聲,半開玩笑說:『看上去都很好看,但是真的穿得住的卻沒幾雙。』

我感到很意外,以為他在說笑,他帶著似笑非笑的表情說:『我長久以來,一直都很外貿協會,好的鞋子造型與品牌,是我的主要考量。』『常常在專櫃試穿時,某些鞋款當下穿起來感覺蠻合腳的,唯獨小拇趾有點感覺壓迫,就會讓我掉入猶豫的漩渦,到底該不該接受它』他停頓了一下,『最後,慾望每每會打敗我的猶豫。我會試圖說服自己,鞋子會越穿越鬆,所以買回家穿個幾次,小拇趾的感覺就會消失。』『結果,往往事與願違,不僅沒改善,反而每次買回家,那種腳不舒服的感覺就更加強烈。尤其是尖頭的紳士鞋,特別咬腳。』

『買這麼多不合腳的鞋子,你不覺得可惜嗎?』我問他。

『所以,也只能當作藝術品,供在鞋櫃上。』他自己揶揄自己。

很多人,長期依靠著不正確的認知買鞋子,不只傷了荷包,更可能導致穿了不適當的鞋子而受傷。不管是腳底起水泡、長繭、黑指甲、拇趾外翻、足底筋膜炎,上至膝關節痛、腰痛,甚至顳顎關節功能失調。或許你會覺得不可置信,但對於目前正飽受這些症狀而煩惱的人,起因於穿著不合適於你的鞋子,比比皆是。

所以我才會說:還沒建立好正確的選鞋觀念前,沒事別想不開去買鞋!

買鞋子這檔事,對我而言是件極度燒腦的行為,一直都不是輕鬆的。常常顧此而失彼,明明穿起來感覺大小可以,但怎麼就感覺小拇指有那麼一點不該存在的壓迫感;原地踏步感覺十分合腳,但快走起來卻不怎麼跟腳;昨天店裡試穿很ok,怎麼買回家後,穿起來感覺就是不一樣?

你看,上述的狀況,你曾經發生過幾次?

以下我整理一部分關於選鞋的重要知識,在你想不開,非得要去買鞋之前,你不可不知道:

不知不可 一|以腳尋鞋親自來

各種品牌和各種樣式的鞋子差異很大。千萬不要單純只根據鞋子所標示的尺寸號碼來買鞋子。而是要親自試穿,以腳尋鞋,找最合適你的腳的尺寸與版型。

不知不可 二|試穿鞋子好時辰

下午或晚上時腳的尺寸會變大,此時是試穿鞋子的最佳時機。

不知不可 三|五趾長短因人異

鞋子楦頭版型,要能合適你的前足形狀。不同的腳形適合穿不同的鞋款。亞洲人常見的腳形有三類:埃及腳形、羅馬腳形、希臘腳形。

腳跟亦同,有的人腳跟比較肥厚,有的人比較窄小。在選鞋時都需要特別考慮到。

不同的鞋款,鞋頭版型迥異。試穿鞋子時,要注意鞋頭內壁是否造成腳趾的壓迫。有任何一根腳趾被強烈擠壓,都可能表示該鞋款版型與你的腳形不相符。

埃及腳形,大拇趾較長,就不適合尖頭鞋款。大拇趾被鞋子內壁壓迫,若長期穿著,就可能進一步造成拇趾外翻。

不知不可 四|鞋頭寬度要合腳

腳掌最寬的部位應可貼合鞋內空間的最寬部位。鞋子切勿太寬或太窄。

不知不可 五|良好護跟包緊緊

走路在做一些向後推蹬的動作時,腳跟應可以被鞋子的護跟穩穩的抓緊包覆,而且感覺舒適。

不知不可 六|不合適你就放手

如果鞋子不合適,千萬不要衝動購買,不要預期它會被你穿到合腳,還沒穿鬆前,它可能已經被您束之高閣了。

不知不可 七|孰大孰小要注意

常常會有大小腳的情況,尺寸應以較大的腳為參考依據。若因病理狀況,明顯大小腳,則要分兩個尺寸購買。

不知不可 八|試穿來回多走動

試穿過程,應多來回走動測試,站立下腳掌長度會變長,準確度較高。不要坐著套一套鞋子就結帳!

不知不可 九|腳在長大鞋要換

成長中的兒童與青少年,應該配合生長的速度換鞋,不要捨不得丟,否則過小的鞋子,會造成足部發育不良等問題。

不知不可 十|新鞋公差常發生

鞋子在鞋廠製作流程中,大部分的生產線都屬於人工組裝。有經驗的您應該曾發現,兩雙就算同款同尺寸的鞋子,穿起來大小感受居然會有差異,其主要的原因是製程中的品管不良,在所難免。


所以盡量親到門市專櫃選購,試穿時有小瑕疵不舒服,就可以請專櫃小姐換一雙同型號的來比較,或許小瑕疵就沒有了。

不知不可 十一|鞋頭太寬非好事

鞋子鞋頭過寬,對前腳掌固定效果不足,可能導致走路過程中,前後滑動或左右側移。容易使人不自覺的抓腳趾,反而容易造成肌腱疲勞及趾尖疼痛。


除非您的工作大多時間以靜態為主,像是廚師、生產線上員工等,否則請以合乎您的腳寬為選鞋標準。

不知不可 十二|Q軟大底未必爽

穿上軟底鞋會覺得很舒服,Q軟的大底,像踩在海棉上一樣,一般健康的足部應該沒有問題。


但是如果您的腳痛是起因於足底壓力分布不均時,太軟的鞋底支撐性相對就不好,反而讓壓力大的地方無法將受力轉移至壓力小的部位。舒服一段時間後,老毛病又出現了。

穿著太軟的大底或鞋墊,可讓足底壓力較大的部位(紅色區域),壓力減少,讓腳底稍感覺舒緩。但仍無法真正將壓力有效轉移。

Scroll to Top